国产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国产美女裸体丝袜喷水视频-国产亚州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不卡视频

學習十九大、領會十九大、貫徹十九大
發布日期:2019-01-14 瀏覽次數:2460

前言: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a.通過關于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

b.通過關于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

c.通過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


會主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精神


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1.1深入領會十九大精神實質

一、新成就:

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

二、新判斷: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三、新方略:

從14個方面對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

四、新任務:

經濟建設到黨自身建設9個方面的任務。

五、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六、新使命:

堅持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七、新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八、新目標: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2 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精神


一、十個方面歷史性成就

1.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4.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5.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6.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7.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

8.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

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

10.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


二、兩個重大判斷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五個定位:

①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

②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

③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

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

⑤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2、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1981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說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7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三、一個歷史使命與“四個偉大”

1.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四個偉大:

①實現偉大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②進行偉大斗爭(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③建設偉大工程(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④推進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四、一個重大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①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發展。

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③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基本方略

1.主要內容:8個明確

①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四個自信

④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

⑥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⑦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目標

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2.基本方略:14個堅持

image.png


六、兩個重要時期

1、從現在起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

2、從十九大到二十大,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


七、兩個階段(“兩步走”)

1、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八、九個方面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

1、經濟方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政治方面: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3、文化方面: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4、社會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5、生態方面: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6、國防和軍隊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7、“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方面: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

8、外交方面: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9、黨建方面: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2.1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97年前,中國共產黨從嘉興南湖飄搖的紅船啟航, 風雨兼程,從最初只有50多個黨員的政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強有力的領航者,其成長歷程中所經過的各種風風雨雨,創造了數不清的人間奇跡。

豐功偉績的背后,是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image.png


近代以來,民族危亡,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洋務運動,或是戊戌變法,或是辛亥革命,雖然救亡努力試遍,雖然仁人志士萬顆頭顱落地,卻依然難挽大廈之將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革命新的偉大起點。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擔當起開天辟地的歷史重任,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歷史征程。


image.png


1921年夏,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襲擾,被迫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繼續進行,在這里完成了大會議程,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這條小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而中國共產黨建黨偉業所蘊含的偉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稱之為“紅船精神” 。

2005年6月,習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歷史地位,指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image.png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3.3 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召開

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于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作總結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張高麗出席會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新形勢下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行動綱領,對深化認識國有企業和國企黨建的重要地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image.png


3.3 國有企業的定位和使命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堅持三個“有利于”方針

image.png


3.3 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作用


國企要成為“六種力量”

image.png



3.3 國有企業發展方向


十九大報告對國有企業提出的要求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image.png


3.1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12月18日至2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和未來發展總基調進行了概況,高質量發展和穩中求進,成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會議指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8項重點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

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關鍵詞:附件1:供給側機構性改革 



一、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內涵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 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

廣義上講,兩化融合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信息化與服務產業的融合及信息化與整個經濟社會的融合。

狹義上講,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指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信息化成為工業企業經營管理的常規手段。

“兩化融合內涵”:要用信息技術與信息化方式來創新企業的新品研發、生產設計,實現產品、技術升級,并強化生產流程、產品檢測、產品銷售和服務等的管理。


二、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目標

image.png


三、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典型應用

image.png


四、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了《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規劃提出:

1.我國兩化融合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進入向縱深發展的新階段。

2.基于互聯網的服務業態成為新增長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業電子商務等服務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工業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


一點體會:勇于創新是關鍵

同志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居首位,“企業不改變就是滅亡”不再危言聳聽,創新已成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骨干力量,就是要勇于創新,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中國經濟發展。國有企業理應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排頭兵,為繼續做強做優做大中國制造業、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結束語:“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



附件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2016年1月26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